我国用蛇治病历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两汉《神农本草经》一书已有记载。到明代, 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已有较详细叙述,“蝮蛇能治半身枯死及手足脏腹间重疾……”。 在国外,1800年已开始研究使蛇入药。1963年有人从马来西亚红口蝮蛇毒中提取一种抗 凝血物质称为抗凝血酶;此后又有人从巴西的美洲矛头蝮蛇毒中提纯的蛇毒成分,具有明 显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的作用,从而降低血液粘度,改善了血液流变学及血液微循环。在 80年代,沈阳药科大学与中国人民解放军238医院研究出清栓酶,沈阳药科大学与中国 医科大学研制的蛇岛蝮蛇抗栓酶和昆明动物研究所研制的去纤酶,福建医科大学研制的 蕲蛇酶以及降纤酶,除均具有明显降纤作用外,还有较好的解血小板及红细胞聚集、降血 浆粘度、溶栓及扩血管功能,具有改善人体血液流变学的良好作用。
1. 血液流变学含义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流动与变形的一门科学。血液是一种复 杂的生物流体,过去一直把它当作牛顿液体去处理。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到本世纪60年 代,终于证明血液是依赖剪切速率变化的一种非牛顿液体。表现在血管中心的血细胞变形 能力强,血液在血管里以轴流形式向前流动,中心流动较快。这是由于在中心部位的切应 力大,使细胞的变形能力增强、细胞聚集程度减低,故以层流形式向前流动。在异常情况 下,就可以出现有缓流和聚集等多种形式,造成微循环障碍。变形主要是指各种细胞,特别 指数量最多的红细胞和血管的变形而言,如细胞本身具有粘弹性,能够变形。当变形减低 时,细胞间的聚集功能就增强,致血液粘度增高。过去,对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主要着重于 心功能和血管功能方面,这在临床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经研究证实,有一部分病 人却是由于血液本身存在着浓稠、聚集和高粘滞状况,使组织器官血液灌注不足,微循环障碍,组织的营养、氧气供给及废物、co2由排出均不足,造成组织缺氧,代谢失调,甚至导 致血栓病及循环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而这些只能用血液流变学去解释。因 此,可以说,血液流变学是当今一门新的医学边缘科学,属于医学工程学之一,是医学科学 中的一个新的领域。
在祖国医学中,很早就强调“血瘀症”,如《内经》提出“血瘀症”,《素问.调经论》提出 “寒邪可致血瘀”。由此,便产生了“活血化瘀”治疗法并不断向前发展。
今天,随着医学科学和血液流变学的迅速发展,对某些疾病,特别是血栓性疾病的发 生和发展不仅可以治疗,而且还可以通过检测提供预报性资料。也就是说,在有的疾病当 未发展到明显症状和感觉时,血液流变学检测有时就能做出预报。如脑中风、心肌梗死等 心脑血管病人以及肿瘤,通过血流变检查可以发现血液本身存在着浓、聚、粘、凝等四方面 的变化,从而可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因此,关于临床血液流变学的意义,可用当代著名的 血液流变专家Dintenfass的论述加以概括。Dintenfass指出:“血液流变学为心血管病和 肿瘤的研究与治疗提供了合理而有益的途径,在某种情况下甚至称之为惟一的途径。”在 这里所指的某种情况下,即在特殊情况下,需要通过血液流变学检查才能认识其病的实 质。如新生儿红细胞增多高粘滞综合征,只有通过血液流变学检查才能确诊,从而得以及 时治疗。Dintenfass还提出:“血液流变学检查可以预测那些表面上健康的人。”这句话就更有现实意义,非常符合我国贯彻的“以预防为主”方针,而对中、老年人的常见病 脑血管病的早期防治,就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目前,血液流变学的深入研究和发展,不仅对生理学、诊断学、药物学和预防医学有着 重要意义,而且对人工脏器材料的选择、血液代用品的研究也有较大的帮助。此外,采用血 液流变学方法,对探讨我国中医理论及蛇毒的作用机制也将有重要的作用。
2. 血液流变学的主要内容及任务
(1) 主要内容:①分子血液流变学:属于基础研究,主要研究血管的分子结构和血液中 的蛋白质胶体结构、细胞结构,观察这些分子结构与血液流动变形之间的关系,以了解血 液流动和变形的规律。②临床血液流变学:主要探讨各种疾病时血液流变性的变化规律, 观察血液的浓、聚、粘、凝对疾病发生发展的意义。
(2) 主要任务:主要帮助诊断血栓病,并协助临床判定治疗的效果,为临床提供诊断指 标和疗效指标;另外,通过血液流变学检查,可预测预报疾病,也为其他一些疾病提供参考 依据。
3. 临床血液流变学常用的检验指标及其临床意义临床血液流变学的实验指标很 多,总括起来有浓、聚、粘、凝等4种指标,其主要内容和临床意义如下:
(1) 浓稠性:指血液的浓稠度而言,主要与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 板)和血浆中的大分子(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白蛋白、脂质、血糖)含量有关。如果某种物质 增高,血液的浓稠度和血运阻力增加,就能使血流减慢,血管内皮损伤,暴露血管胶原,激 活凝血XI因子,促进血栓的形成。临床上对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和大分子进行检查,可为 了解血液浓稠性提供指标。
(2) 聚集性:主要指细胞间的聚集程度,细胞聚集主要取决于3种力:大分子的桥连力 (特别是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及IgM球蛋白升高)、流场上的切应力和细胞表面上的静电
斥力。经实验表明,当细胞聚集性增加时,红细胞电泳速度减慢,血小板聚集性和粘附性增 加,血沉增快,血沉K值方程增大。体内的血细胞聚集性增加,特别在低流状态下可对微 血管内的血流产生严重干扰,增加血运阻力,造成微循环的血流灌注不足,使组织的气体 和物质交换障碍,从而引起临床上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3) 粘滞性:在实验室里指测定血液和血浆的粘度值。粘度是血液(血浆)流动的倒数, 粘度越大,流动性越差,反之流动性越好。血浆粘度主要反映血浆中大分子物质,尤其受肽 链不对称、结构成网状的纤维蛋白原和血浆中的球蛋白IgM影响较大;而全血粘度主要 反映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其中以红细胞影响最明显。正常人的血液粘度是随切变率变化而 变化(随切变力增高而减小),属非牛顿液体。这与红细胞的数量、细胞的变形能力、细胞的 聚集性和血浆粘度都有直接关系,但其中主要受血液中的“表观细胞浓度”(即主要受红细 胞的数量及细胞的变形能力)的影响,所以用表观粘度(Apparent vicosity )表示较为合 理。因此,血液高粘滞综合征病人的血液粘度比较复杂,结果可以升高,也可能正常或降 低,主要决定于微循环方面。目前,血液粘度指标有血液表观粘度和全血比粘度、血浆粘度 和血浆比粘度、血清粘度和血清比粘度、红细胞内粘度等4种。
(4) 凝固性:指凝血机制所处的状态。在临床血液流变学实验室里,最简单的检测方法 是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体外血栓形成的长度、干重、湿重和血小板的数质量,如缺血 性脑血管病、冠心病主要形成白血栓,在血栓中含有较多的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通过上 述项目检查可以大致了解机体血浆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活化程度,为临床提供血液凝固 性指标。
总之,血液的浓稠性、聚集性、粘滞性和凝固性的各项指标检査,既为血液高粘滞综合 征提供了指标,也为它的临床分型提出了依据,同时还为蛇毒抗(清)栓酶治疗血栓病提供 了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