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应用蛇类来治疗疾病的历史悠久,最初托名于神农、成书于东汉(约公元120年)的《神农本草》是我国第一部药物学著作,记载365种药物。其中已有蛇蜕入药的记载,列为下品,认为可治“惊痫癫疾、肠痔蠱毒等”。
自先秦至汉朝的医学家对蛇的药用尚采取比较审慎的态度。南朝梁时《本草经集注》(公元500年〜公元800年)中除蛇蜕外,增加了蚺蛇和蝮蛇两种药用;唐代柳宗元(773年〜819年)在《捕蛇者说》一文已指出,湖南零陵产的尖吻蝮蛇“可以已大风、挛豌、瘰疬,去死肌,杀三虫。”宋代马志等所著《开宝本草》(公元973年)记有入药用的乌梢蛇:“乌蛇生商洛山,背有三棱,色黑如漆,性善不噬物。主治热毒风,皮肌生癞。眉髭脱落,癘疥等证。”
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年〜1593年)在世界名著《本草纲目》中列蛇类17种,加上附种及诸蛇等在20种以上。
我国可入药的常见蛇类有30余种,其中无毒蛇类有:蟒蛇、乌梢蛇、黄链蛇、黄颌蛇、水赤链游蛇、双斑锦蛇、王锦蛇、灰蝮蛇、像锦蛇、玉斑锦蛇、红点锦蛇、黑眉锦蛇、锈链游蛇、乌游蛇、虎斑游蛇、灰鼠蛇、翠青蛇、中国水蛇和铅色水蛇等。毒蛇类有:尖吻蝮、蝮蛇、烙铁头、竹叶青、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眼镜王蛇、青环海蛇、黑头海蛇、长吻海蛇等。历代《本草》的记述以我国特产蕲蛇(又名白花蛇、褰鼻蛇、五步蛇等,学名尖吻蝮)最为详尽,乌梢蛇、蝮蛇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