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梢蛇(Zaocy5 d^umnades) (图18)又名乌风蛇或乌蛇、黑凤蛇等。分类属于爬行纲、游蛇科的一种无毒蛇。此蛇肉性平、味甘、可食,将蛇剖腹去内脏,用柴火熏伞太噼。叠黑色为度,再晒干或烘干成为干品是传统中药材,有祛风、通络止痉的作用。主治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歪眼斜、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疹癣、瘰疬、恶疮。蛇胆入药有消炎、止咳、明目、益肝的功能。
乌梢蛇体形较粗大,长可达2米左右,一般雌蛇较雄蛇短,头扁圆,眼大,口阔,无毒牙,鼻大呈椭圆形,位于两鼻鳞之间,前鳞略比后鳞大,颊鳞低矮。有1片较小的眼前睛鳞。眼后鳞2片,上唇片为3、2、3片,第7片较大,下唇片10片或11片。颏鳞2对,头颈部分界不明显。上唇及喉部呈淡黄色。成体背面呈棕黑色或绿褐色到黑褐色。乌梢蛇的背鳞为偶数行。前段背脊有2行鳞片呈黄色或黄褐色,其外侧的2行鳞片则呈黑褐色纵纹,体中部不显而趋于消失。背鳞前端16行,后端14行,仅背脊中央2~4行起棱。腹棱片有201片,腹面呈灰黑色,尾部渐细而长。肛鳞对裂,尾下鳞58对。幼蛇背面灰绿色,有4条黑线纵贯全身,腹面灰色。
乌梢蛇广泛生活于平原田野间、丘陵或1 600米以下的低山灌丛,多白天活动,常见于田野、庭院、山边、河岸、树林下等附近。行动迅速敏捷,喜在水中游泳、捕食,稍有惊动便迅速逃窜。主要以蛙类和鱼为食,也捕食蚯蚓、蜥蜴、鳞翅目幼虫、金龟子和鼠类等。越冬前活动迟缓,在泥石堆中或树洞中冬眠。繁殖方式为卵生。每6~7月产卵,每次产卵5~17枚。幼蛇生长过程中,正常情况下每年蜕皮3~4次。秋末冬初进人土穴中冬眠,一般每年春末夏初出蛰活动,从5月开始转为活动盛期。该蛇为无毒蛇。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诸省,其他仅分布于江苏、安徽、河南、陕西、忖肃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