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世界上生存的蛇类约有2700多种,依据其骨骼、牙齿、鳞片、色斑及其他外部器官的特征进行分类(现在已吸收了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融入蛇类的分类),可将其分为15科,中国产有8科,64属,209种。有些学者认为,其中东疆沙蟒只是东方沙蟒的亚种;六盘山蝮和秦岭蝮是高原蝮的同物异名,故中国产的蛇类为206种。详见表2一l。
表2—1蛇的分类
1.蛇类分类检索的常用术语
蛇类通身被覆角质鳞片,称为“鳞被”。鳞被的特征是分类检索的常用依据。
(1)头部的鳞片。除盲蛇科、蟒科、瘰鳞蛇科、蝰科(蝰属、莽山烙铁头蛇属、烙铁头蛇属、原矛头蝮属、竹叶青属)的种类,其头部的鳞片或较特殊、或都是小鳞片,其他蛇类头部的鳞片可作如下的区分。
头背的鳞片见图2一l至图2—6。
图2—1 几种常见毒蛇的头部
图2—2 蛇头部的鳞被
1.吻鳞2.鼻间鳞3.前额鳞4.额鳞5.顶鳞6.眶上鳞7.鼻鳞8.颊鳞9.眶前鳞10.眶后鳞11.颞鳞
12上唇鳞13.颏鳞14.下唇鳞15.前颏片16.后颏片17.颏沟18.腹鳞(赵尔宓与鹰岩,1993)
图2-3闪鳞蛇头部背视
示前后2对顶鳞及其问的顶间鳞l枚
图2-5水蛇属头部背视
示单枚鼻间鳞(加网点者),左右鼻鳞在吻背相遇
图2-4眼镜王蛇头部背视
示枕鳞(加网点者)
图2-6小头蛇(左)及颈槽蛇(右)头颈部背视
示吻鳞弯向吻背(左)及颈槽(右)
(赵尔宓与鹰岩,1993)
吻鳞(:rostra1):位于吻端正中的一枚鳞片,其下缘有凹缺。从背面一般只能见其上缘。
鼻间鳞(intemasaJl):头背最前端的一对鳞片,介于2枚鼻鳞间。正常一对,有的种类没有或只有1枚,而游蛇科的水蛇属仅l枚的鼻间鳞位于彼此相切的一对鼻鳞之后。
前额鳞(prefrontal):鼻间鳞正后方的大鳞。正常一对,有的种类只有单枚,有的种类纵裂为二。
额鳞(fkontal):前额鳞正后方的单枚大鳞,介于眶上鳞间。
顶鳞(parietal):位于额鳞正后方的大鳞,正常为一对。闪鳞蛇科的种类顶鳞为前后2对。 顶间鳞(interparie1):闪鳞蛇科的种类4枚顶鳞中央的单枚鳞片。枕鳞(occipitall):眼镜王蛇顶鳞正后方的一对大鳞。眶上鳞(supraoc1ar):位于额鳞两侧、构成眼眶上缘的大鳞。正常一对。头侧的鳞片:左右两侧对称排列,有时因变异而左右不完全对称。鼻鳞(nasal):鼻孔开口其上的鳞片。有的种类鼻鳞有一裂缝,将鼻鳞局部或完全分为前.后两半。
颊鳞(oreal):介于鼻鳞及眶前鳞间的鳞片,通常1枚,有的种类没有,有的种类多于1枚;有些没有眶前鳞的或眶前鳞很小的种类,则颊鳞后伸,参与围成眼眶。
眶前鳞(13reocllhr):位于眼眶前缘,一至数枚。有些种类缺。
眶后鳞(1~ostocular):位于眼眶后缘,一至数枚。有些种类缺。
眶下鳞(subocular):位于眼眶下缘。多数种类没有,如有眶下鳞的种类,或呈一长条完全围成眼眶下缘;或较小,靠近眼前下方(眶前下鳞)或靠近眼的后方(眶后下鳞)。
颞鳞(temporal):位于眶后鳞之后,顶鳞与上唇鳞问的鳞片,一般可分为前后2或3列。 上唇鳞(upper.1abial;supralabial):位于吻鳞两侧向后组成上唇边缘的鳞片,一般两侧对称,也有因变异而不对称的。
头腹面的鳞片见图2—7。
头腹面的鳞片见图2—7。
颏鳞(mental):下颚前缘正中的一枚鳞片,略呈三角形,与吻鳞相对。
图2—7钝头蛇(左)及紫沙蛇(右)头部腹视
示无颏沟(左)及有颏沟(右)(赵尔宓与鹰岩,1993)
下唇鳞(10wel’labial;infralabial):位于颏鳞两侧之后组成下唇边缘的鳞片,一般两侧对称,也有因变异而不对称的。
颏片(chin—shield;sublingual):颏鳞之后,下唇鳞间的成对窄长的鳞片,一般为两对。前一对黼颏片,后一对称后颏片;左右颏片间形成的鳞缝称颏沟。
(2)躯干和尾部的鳞片。见图2—8至图2—10。
图2-8 几种常见毒蛇的体纹(赵肯堂)
图2—9过树蛇躯干部拉开
示背鳞(1—15)、脊鳞扩大(8)、腹鳞(V)的侧棱及腹鳞游离缘在侧棱处的缺凹
图2—10蛇尾部腹视
示肛鳞完整及尾下鳞单行(上)与肛鳞二分及尾下鳞双行(下)
腹鳞(ventral):躯干腹面,肛鳞之前正中的一行宽大的鳞片。
肛鳞(anal):覆盖于肛孔处的鳞片,一般或是纵分为二,或是完整一片。
背鳞(dorsal):除腹鳞、肛鳞外躯干部的鳞片。背鳞行数一般为奇数,其排列方式有覆瓦状或平砌,起棱或平滑。有些种类的背鳞鳞片近游离端具成对的穴窝——端窝。
尾下鳞(sul~2gu~dal、):肛孔之后尾腹面的鳞片,有单行(成单)或双行(成双)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