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从卵中孵出的幼蛇可没有经过老母鸡带过一阵的雏鸡那么幸运,出世不久老母鸡就教会了它们如何解决吃的问题。而幼蛇呢?在自然界中,它们的妈妈把卵产于隐蔽的场所后就离开了,纯粹依赖合适的温度和湿度,再假以时日,它们终于从卵壳中爬了出来。
吃的问题起初它们不必为难,因为随身还带有“干粮”——母亲给它们安放在体内的卵黄。正因为有卵黄的分解供其作为营养,它们的身子还长了一些。可是,及至第一次蜕皮之后,不久就产生些许饥饿感……
养蛇者为了让幼蛇早点长大,希望早点让它进食,其实给开口食的时间不宜太早,太早会引致卵黄消化不良,甚至因卵黄硬结致死。
以什么时候为宜呢?在第一次蜕皮以后。当然,在未进食前,水是应保证供应的。
给蛇投食,应让它们自己吞食为好。过去养蛇者由于没有掌握要领,在饲养中没让幼蛇自行吞食,故往往不成功。
让幼蛇自己开口吞“开口料”的条件如下:
(1)“开口料”较好是会动的小动物,如小蛙或蝌蚪、小鱼(淡水鱼体内有一种破坏维生素B,的硫胺酶,故宜在14~20 d后就改用人工配合饲料衔接,或给幼蛇补充维生素B。)。
(2)现今养的经济蛇种的幼蛇出世的时间大多在夏季,尽管这时气温已较高,但仍有少数的低温天气,故让蛇“开口”的日子宜选在该种蛇活动的最适温度的上限,甚至比上限高l~2℃,目的是调动其食欲,要是温度较低,其食欲就相应较低。
(3)有人说给幼蛇在饵料上加诱食剂,可能有利“开口”。幼蛇当然有嗅觉,它不断吞吐着舌头,就在于收集环境中的气体分子并送回口腔中的犁鼻器中进行辨识。但这种辨识是粗线条的,只是对这种气味的好恶的认识,认定则是在吃过一两次之后。
让蛇看样学样,对其开口吞食十分有效。若个别蛇饥不择食而吞时,周边的蛇也会跟着吞,初时少量蛇,后来渐多,不久可以遍及全群。
因此,让蛇吞“开口食”时,不宜单条蛇,而宜一小群蛇。
1999年笔者与学生蛇友湖北林平光对600条幼眼镜蛇投食,在塑料薄膜上整齐地排上许多用配合饲料捏成的直径约1 am的肉丸子。这是它们从来没有吞食过的,当有少数几条吞食后,就有大批蛇跟着争食。这种丸子是软的,蛇吞时几乎是同一程式:嘴抵住肉丸子,推过去,拉过来,再推过去,拉过来,一下子就吞下去了。
但群中的蛇数若太多易发生蛇吃蛇的情况,如上述那批600条幼蛇群,笔者就观察到发生蛇吃蛇的事。不过当时之所以将600条幼眼镜蛇一起开食,是因缺乏场地而只得挤在一起。这样,不仅会发生蛇吃蛇的事,而且对蛇群中不进食的蛇也不便及时监测到而采取补救措施。因此,建议40~50条一小群较为合适,这样,不仅蛇吃蛇的事可以及时发现,还可将吃蛇的蛇取出单养,而对不进食的蛇也可另开“小灶”。
小群中没有领头蛇怎么办?也可以对个儿较大的蛇作现场调教。办法是:将食饵捏得结实些,用一支头上较细而钝的细竹竿戳住这丸子去蛇面前挑逗它,蛇被激怒了,一下咬住肉丸子吞下。其后吞饵会很快就蔓延全群。
(1) 通常,群蛇的“开口”并非一次就达到1000石。广东新会林礼钿函告笔者,一次他对50条幼滑鼠蛇开食,第一次开口进食的是30%,第二次提高到43%,第三次是首次开食起算的第五天,这次的开口率为86%~90%,即只有5~7条未开口。
而广东杨国聪2006年饲喂的300多条幼滑鼠蛇的开口率达100%。他养蛇至今已20多年,为了提高蛇的开口率,他年年总结经验,改进方法,他说这一年是较好的一年,但技术上仍存在提高的空间。他总结2006年开口率达到100%时,经验中最重要的一条是:自己培育种蛇,这些母蛇产的卵既多又大,故幼蛇体质特别好,不但开口率高,而且其食欲旺盛,生长速度一直很快,预期到幼蛇1岁龄时条重达1 500g无问题。
凡开口进过食的幼蛇,看蛇肚子鼓起来就可判定,稍过几天其体色鲜艳并变得丰满起来。而没进过食的则会消瘦下去,就得挑出来采取补救措施了。
(5)幼蛇进食时光线宜偏暗,环境宜安静。当许多幼蛇正在进食时,稍受惊扰就会全部逃走钻进窝中去了。光线若太亮,也影响进食。